網路釣魚是一種網路詐騙手法,詐騙者透過偽裝成合法機構或個人,發送電子郵件、簡訊或社群媒體訊息,誘騙受害者提供個人資訊,例如帳號、密碼或信用卡號碼。這些訊息通常包含惡意連結或附件,一旦受害者點選或開啟,就會被導向偽造的網站或下載惡意軟體,進而竊取個人資料。
網路釣魚是一種嚴重的網路犯罪行為,在許多國家都受到法律制裁。在台灣,網路釣魚行為可能觸犯《刑法》第339條之1的「電腦詐欺罪」,最高可處五年有期徒刑。此外,網路釣魚行為也可能違反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,最高可處新台幣一百萬元罰鍰。
為了避免成為網路釣魚的受害者,建議採取以下防範措施:
仔細檢查電子郵件、簡訊和社群媒體訊息:注意發件人是否可疑,訊息內容是否包含語法或拼字錯誤,以及是否有要求提供個人資訊。
不要點選可疑連結或開啟附件:除非確定發件人,否則不要點選電子郵件或簡訊中的連結或開啟附件。
使用防毒軟體和防火牆:防毒軟體和防火牆可以幫助偵測和阻擋惡意軟體和網路釣魚攻擊。
定期更新軟體和作業系統:軟體和作業系統的更新通常包含安全修補程式,可以修補已知的漏洞。
提高網路安全意識:了解網路釣魚的常見手法,並與親友分享這些資訊。
網路釣魚詐騙手法不斷演進,常見的手法包括:
仿冒電子郵件:詐騙者偽裝成銀行、電商或其他合法機構,發送電子郵件要求受害者更新帳號資訊或確認交易。
簡訊釣魚:詐騙者發送簡訊,聲稱受害者贏得獎品或有未繳帳單,並附上惡意連結。
社群媒體釣魚:詐騙者在社群媒體上發布訊息,誘騙受害者點選惡意連結或加入可疑群組。
網路釣魚網站:詐騙者建立與合法網站相似的偽造網站,誘騙受害者輸入個人資訊。
惡意軟體:詐騙者透過惡意軟體竊取受害者的個人資料,例如鍵盤側錄器或遠端存取工具。
網路釣魚不僅會造成個人財務損失,還會對受害者的個人資料安全和隱私造成威脅。網路釣魚攻擊可能導致:
財務損失:詐騙者竊取受害者的帳號密碼,盜用信用卡或進行網路銀行詐騙。
身份盜用:詐騙者竊取受害者的個人資訊,例如姓名、地址和身分證字號,用於犯罪活動。
資料外洩:網路釣魚攻擊可能導致敏感資料外洩,例如醫療紀錄或商業機密。
心理創傷:網路釣魚受害者可能會感到焦慮、恐懼和羞恥,影響心理健康。
網路釣魚攻擊不斷演進,詐騙者使用越來越精密的技術和手法。近年來,網路釣魚的趨勢包括:
目標式網路釣魚:詐騙者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發動攻擊,使用個人化訊息和資訊。
社群工程:詐騙者利用心理操縱技巧,誘騙受害者提供個人資訊或採取特定行動。
手機網路釣魚:詐騙者透過簡訊或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發動網路釣魚攻擊。
網路釣魚即服務(Phishing-as-a-Service):詐騙者提供網路釣魚工具和服務,讓其他人輕鬆發動網路釣魚攻擊。
人工智慧(AI):詐騙者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網路釣魚攻擊,提高成功率。
網路釣魚是一種嚴重的網路犯罪行為,會對個人和組織造成重大損害。了解網路釣魚的風險和防範措施至關重要。透過提高網路安全意識、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,我們可以降低成為網路釣魚受害者的風險。